袁绍:我不应该是大冤种!其实我相当厉害。你们不懂但请不要乱说

  • 首页
  • 大小单双正规平台官网下载介绍
  • 产品展示
  • 新闻动态
  • 你的位置:大小单双正规平台官网下载 > 新闻动态 > 袁绍:我不应该是大冤种!其实我相当厉害。你们不懂但请不要乱说
    袁绍:我不应该是大冤种!其实我相当厉害。你们不懂但请不要乱说
    发布日期:2025-05-22 09:28    点击次数:89

    汉朝末年,是个英雄辈出的混乱时期。大浪淘沙,才能看出谁是真英雄,但这场大浪能给的舞台毕竟有限,没法让所有英雄都大展身手。更多时候,就像是轮流上台唱戏,大家轮流坐庄,只有最后笑到最后的那个人,他的故事才成了那个时代最终的记忆。

    同时,我真心想告诉大家,咱们在看一场大型历史剧时,别老盯着那些演员不放,其实导演和编剧才是幕后高手,他们比那些“台前的人”更有智慧和影响力。

    在很久以前,袁绍就像是《三国前传》这场大戏的总指挥、写故事的人和主要演员之一,绝对是圈里的大腕儿。只不过,他演的那个角色最后下场不太好,所以一直以来都被大家吐槽。咱们得承认,咱们的老祖宗特别擅长给失败者找各种不是,袁绍呢,除了没被说成天生脑子笨之外,像那些后天养成的大问题,他基本上都被扣上了帽子。

    往人袁绍头上泼脏水就算了,还啥屎都往上抹,牛粪、猪粪、马粪、鸡粪……一样不落,这也太离谱了。戴绿帽子这事儿,不论深浅,但让人家尝遍各种“绿”,着实不太地道。

    像那种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光有想法不行动、外表强硬内心怯懦、还有听不进别人意见等等这些说法,咱们就先不一一细说了。反正讲到哪儿,就简单给大家说到哪儿。

    袁绍这家伙出身倒是挺亮丽,但也就只是外表光鲜罢了,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天生就拥有一副好牌”。

    他们家最出名的招牌就是“四辈儿里都有人当大官”,意思是四代人里都有人做到了三公的高位,真的是个响当当的大家族。

    不过,袁绍其实挺倒霉的,他是因为他老爹和一个丫鬟一时冲动生下来的。就像在大户人家里,你的身份基本就决定了你能得到多少家里的好处和资源。在那个时候,大家族里的小妾生的孩子,基本上就是凑个数的,没啥权利享受家里的好东西,最多就是穿上带有家里标志的衣服,出去显得比别人稍微高级点。这点啊,很多在大公司里混日子的人,应该也能感觉到。

    后来,袁绍的伯父袁成突然离世,没能在世上留下后代。为了不让袁家的血脉断了,家里决定让袁绍“过继”给袁成当儿子。

    可别小看这次内部的岗位调整,经过这么一变动,袁绍总算是得到了他之前想都不敢想的袁家正式员工身份。要是没这一手,后来他弟弟袁术说他只是袁家的下人,那还真是一点都没冤枉他。

    转正之后的袁绍,渐渐靠自己的本事当上了袁家的新老大,好多圈子里的人都想跟他一起干。这点可别小瞧,就像是小型版的“曹丕和曹植争位”那样。要是袁绍没啥真本事,他肯定斗不过袁术和其他兄弟。

    袁绍长大成人后,二十来岁就到濮阳当了个县令。这是为啥?说白了就是权贵家的孩子去历练历练。那袁绍当县令时表现如何呢?用“清廉能干”来形容不过分吧?比起他日后得到的那些复杂评价,这个可算简洁明了了。

    之后,因为家里要办丧事,袁绍就先出去找了个官做。等丧期结束了,他就去了京城洛阳谋求更大的发展。

    袁绍在洛阳那会儿,可没忙着四处找工作,他稳坐家中,就有不少江湖上的大佬自己找上门来求见。结果他家门口常常堵得水泄不通,好多人能跟袁绍一起吃顿饭,都能乐呵上好一阵子。懂了吧?这跟巴菲特的午餐差不多一个理儿。

    如果袁绍只想混个官职,然后安安稳稳地度过下半辈子,那对他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但此人绝非池中之物。他还没进朝廷的大门,就已经在琢磨自己身为贵族的责任了。他不是那种随便做做的人,要做就做别人想做却做不到的大事,他要成为引领潮流的带头人。

    士族阶层现在咋样,他们该干啥?那时候的士族,因为汉桓帝、汉灵帝时期的两次“党锢之灾”,不少都落魄得像“穷酸书生”了。可袁绍却挺身而出,给这些倒霉的同僚当起了后盾,张邈、何颙、许攸等人,都得到过他的援手。

    在那个时代的政治环境里,袁绍的做法就好比是在搞叛逆,不就是跟皇帝和官府对着干吗。不管那时候是不是太监掌权,咱们姑且这么说吧。按理说,袁绍这是在冒险,但他老袁家势力大,太监们也不敢把他怎样,只能说他不想为国家出力,老跟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得好好管教管教。连他叔叔袁隗都急着训他,让他别太过分了,免得把家族脸都丢了。可袁绍根本不当回事。

    公元184年,黄巾军造反了,这事儿像连锁反应一样闹大了。汉灵帝和那些太监们,对付人还行,但处理大事他们可不靠谱。因为急需平定叛乱,之前被当成政治坏人的士族大佬们又被拉回来帮忙了。这样一来,袁绍也松了口气,开始在大将军何进手下干活了。

    没多久,袁绍和上司何进就走得特别近了。为啥呢?因为他们俩算是各取所需。何进跟那些以前的外戚不同,人家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而他呢,就像个只拿得起杀猪刀的普通人。他得靠袁绍这种出身名门望族的人来给自己撑撑场面。反过来,袁绍也想利用何进手里的那把“杀猪刀”,一次性解决掉士族和宦官集团之间长久以来的仇恨。

    并且,后来才发现,袁绍的野心比这还大,他打算一次行动就解决两个问题,把宦官和外戚这两个大麻烦都除掉。

    但袁绍要实现这个念头,简直是难上加难,跟登天似的。为啥这么说?因为他想一个人带着整个阶层逆袭,就像想吃猪肉,可既没有猪,也没刀,更没钱去买现成的猪肉。而在权力的战场上,每个大佬都把自己的防护做得滴水不漏。

    袁绍的主要计划是利用别人争斗,然后自己从中获利。那么,他得想办法让外戚和宦官这两派人打起来呢?可问题是,外戚的头儿何进和宦官集团关系挺好的,比如说,何进的妹妹何太后,就是靠宦官帮忙才当上太后的,而且何进家和宦官张让还有亲戚关系呢。

    袁绍瞅准了大宦官蹇硕和大将军何进在继承人问题上闹得不可开交的机会,巧妙地点了一把火,让何进抢先一步除掉了大宦官蹇硕。

    何进本来已经除掉了大太监蹇硕,顺利让自己的外甥刘辩当上了皇帝,觉得目的已经达到了。因此,他也不想再继续动手了。

    可是,总策划人袁绍才不会轻易放弃呢,他为了让自己手下何进更加卖力,故意把何进和蹇硕之间的小矛盾,说成了东汉时期外戚和宦官之间的大斗争。他还特意找了历史上的例子,说那个有名的外戚窦固就是这样,就是想告诉大家,外戚和宦官是没法和平相处的。

    袁绍这招说白了就是玩了个文字游戏。东汉时候的外戚和宦官争斗,说到底就是贵族势力跟皇帝权力的较量。何进是从底层爬上来的外戚,他和宦官们其实没啥根本对立,以前还合作得挺好,有点像互相依赖的关系。那时候,他们共同看重的小皇帝刘辩,也正好满足了双方的利益。

    因此,尽管何进被袁绍给耍了,可何太后始终头脑清醒,就是不肯答应对宦官们动手。

    可是,大导演袁绍会被这点小难题绊住脚吗?他巧妙运用各种消息差异,先是在宦官们中间散布何进要大开杀戒的风声,接着又不停地在何进耳边吹风,说宦官们快要被逼急了要反抗。等到宦官们个个心里都七上八下的时候,他又把何进的“打算”悄悄告诉了宦官集团,让他们抢先动手,发动兵变干掉了何进。

    何进一走,袁绍不管是作为他的手下,还是朝中的佼佼者,想要给上司报仇也好,想给朝廷除掉奸臣也罢,都挺站得住脚的。毕竟,宦官插手朝政一直让人看不惯,这帮宦官居然把辅政大臣给杀了,收拾他们是理所当然的。

    袁绍的那个计划,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做得相当完美。而且他的执行方法也非常巧妙:他先是让何进的心腹部队去对付宦官集团和董太后的军队,然后又挑起何进心腹和何进弟弟何苗之间的争斗,让他们自相残杀。这样一来,他最后要么能完全控制胜利的一方,要么就能以“叛乱”的罪名除掉他们。这一手玩得真是漂亮极了。

    不过,在袁绍的“首秀”里头,有个事儿挺让人嘀咕的,那就是他把董卓带到了京城。这事吧,最后让袁绍自己吃了亏,像是自己挖坑跳了进去。但你要是仔细琢磨琢磨,袁绍当时的做法也没毛病。那时候,大汉公司的“一把手”何太后,握着大权却不愿动那些宦官,不给她点压力真不行。而且啊,袁绍在拉董卓进京的路上,其实一直在给董卓刹车,生怕他走得太近,这说明他心里是有分寸的。

    真没想到,董卓这个没规矩的地方大佬太霸道了,他竟然直接冲进京城,把大导演辛苦赚的钱全抢走了。也难怪袁绍在朝廷上气得跟他剑拔弩张。

    袁绍初次尝试利用他人资源创业失败后,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也没有在困境中徘徊太久。他直接当面怼了董卓这个大奸贼,然后果断离开京城,去寻找新的机遇。这哪里像是人们常说的“拿不定主意”呢?

    袁绍离开京城后,可以说是从零开始了,但这对他来说根本不算啥大事。这位布局高手总能轻松地把周围的好资源都拉到自己这边来。

    他打算呼吁同阶级的伙伴们一起发动武装起义。不过,这样做首先得面对两大难题:一个是起义的旗帜能不能竖起来?另一个就是能不能拉起一支革命队伍?

    最终,董卓这个大笨蛋被京城里士族集团的内应给耍了。他为了跟士族集团和解,不光让好多士族的重要人物离开了京城,还给他们安排了朝廷的正职。就连那个曾经当面跟他拔剑对峙的袁绍,都被他封为了渤海太守。

    现在,袁绍可就轻松多了。以前要是动手,那就是跟朝廷对着干,但现在他身为朝廷官员,打董卓就变成了替皇上清除身边的坏人。董卓老贼,你等着吧,我跟你没完!说是十八路诸侯(其实只有十二路)联合起来反抗董卓的大戏,就这样按时开场了。

    这种集资大戏,往往是由那些资历深、威望高的老戏骨来挑大梁,算是这行里不成文的规矩。但奇怪的是,讨伐董卓联盟的头儿,却让初出茅庐的袁绍给当上了。你们说,袁绍会是那种好对付的人吗?

    “多家势力联手对抗董卓”这事儿,最后肯定没结果,毕竟三个人一起喝水都难分配,更别提十多个人了。

    董卓被讨董的各路英雄赶到长安后,大伙就都散了,各自回自己的地盘忙活去了,说白了就是各起炉灶,自己干自己的事儿了。

    那时候创业,袁绍是不是最牛的呢?其实袁绍并不算啥,像兖州刺史刘岱、冀州牧韩馥、陈留太守张邈这些人,都比他强太多了。他们手里有兵有地盘,还在自己的地盘上经营了好多年。就连袁绍的亲弟弟袁术,开始也比他顺风顺水多了:一来袁术是袁家的正宗儿子,能天然吸引袁家的资源;二来袁术的官职比袁绍响亮多了,袁绍只是个渤海太守,袁术可是朝廷的后将军;三来袁术待在南阳,独占了南阳和汝南这两个出人才和资源的好地方。

    为啥说袁绍在策略上几乎没败给过谁呢?这家伙眼光独到,规划能力真是一绝。来,说个不那么为人知的事儿,曹操在汴水之战栽了跟头后,又回头找了大哥袁绍。他俩私下聊过怎么打拼天下,袁绍的想法是模仿刘秀,占领河北再图大业,曹操呢,则打算在中原站稳脚跟,走一步看一步。咱们不能光看曹操后来赢了就偏向他,实话实说,袁绍的大局观是要胜过曹操的。

    后来,袁绍因为自己实力不够强,就打算拉拢幽州牧刘虞,但刘虞政治头脑很清醒,没被他说动。这一来,袁绍不仅没成功,反而得罪了刘虞,给自己找了个政治上的对手。

    袁绍打定主意,觉得自己得亲自上阵,于是就来了个空手夺白刃,把韩馥的冀州给占为己有了(具体怎么做的挺曲折,这儿就不细唠了)。

    话说回来,树大招风,人太出挑容易挨批。袁绍在河北混得风生水起,成了大佬,结果就招来了四面八方的嫉妒和警惕,他被敌人团团围住了。北边公孙瓒、东边陶谦、南边刘表、西边黑山贼,还有更远的朝廷,都对他虎视眈眈。就连他亲弟弟袁术心里也不平衡,跟他翻了脸,到处说他不是袁家的正宗血脉,只是个下人,不配拥有现在的一切……

    说实话,袁绍就像是曹操的前辈榜样,要是他能力和本事稍微差点儿,根本就混不到出名拔萃的地步。

    袁绍想要拿下北方的路,其实比曹操后来征服北方那会儿难多了。就说他的对手吧,公孙瓒那可是北方出了名的狠角色。再看看他的处境,四周全是敌人,还没几个人觉得他能行。说到自己团队里,袁绍手下的人都爱等着看结果,毕竟刚开始干事业,大家还没啥共同利益呢。说到手上的资源,除了乱糟糟的冀州,他就只剩个实力不怎么样的曹操能靠一靠了。

    不过,袁绍在打仗的同时也不忘发展,结果他胜利了,一跃成为北方的老大,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天下的霸主,这完全是靠他自己的实力赢得的。

    让袁绍变成不少人笑话的,其实是官渡之战的失败。大家往往只看结果,就说袁绍这儿错那儿错,其中有些确实有道理,但很多都是硬扣上的帽子。咱们就一条条来分析分析吧。

    首先,有人讲袁绍不擅长吸引和留住人才,毕竟像荀彧、郭嘉、荀攸这些牛人都离开了他,跑去跟曹操混了。但咱们真的清楚一个组织是怎么用人的吗?袁绍那时手下也有不少能人,沮授、审配、郭图他们真的很差吗?其实,袁绍不是不明白留住人才有多重要,而是一个已经满员的公司,真的很难再给更多人才提供位置和好处了。要是袁绍真的那么差劲,荀彧、郭嘉他们一开始为啥还要先去袁绍那里试试呢?直接找曹操不就好了嘛。这说明袁绍在那会儿,还是很多人才心里的首选,只是在“考验”了一番后发现不合适,才退而求其次选了曹操。

    咱们别把汉末那些士族大佬想得太神了,其实除了荀彧、诸葛亮这些真正有政治抱负和理想的人,很多人都是徒有虚名,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后面我们会聊到像陈宫、张邈、法正、张松、谯周、贾诩、沮授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大家慢慢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另外,有人指责袁绍没抓住“利用皇帝来控制各方诸侯”的好机会。说实话,袁绍这步走得不太高明,但也不算啥天大的错误。毕竟汉献帝和袁绍之间纠葛不少,一来老袁家被董卓打着汉献帝的旗号给灭了;二来袁绍想扶刘虞上位,这不就等于说汉献帝不是正统了嘛;再说,“利用皇帝来控制各方”这招就像是借老虎威风的小狐狸,而那时的袁绍已经是棵大树了,要不要这威风都行。可袁绍没想到的是,有些东西自己看不上,却能成就别人。这不,他的小弟曹操就靠这招大火了一把。

    咱们评价人和事,得公平公正。袁绍其实也有潜力,要是他真的急需汉献帝这个老招牌,我估计他也会像曹操一样拼命去抢的。

    接下来,咱们聊聊袁绍那个不听劝的毛病。说领导不听下属的好话,这其实有点片面,毕竟立场不同,说话人的心思也各异。你看,后来荀彧不让曹操称帝、赵云他们拦着刘备打夷陵、还有邓艾他们反对司马昭攻蜀……这些意见,他们真的听进去了吗?有没有当回事呢?

    袁绍没采纳沮授、田丰、许攸、审配、郭图这些智囊的建议,问题不在袁绍这位主公,而在智囊团自己。因为他们心里打的不是完全为袁绍好的算盘,而是想借着主公的信任,给自己捞好处。就像沮授他们内部争斗,一个说要往东,另几个就偏要往西,袁绍都不知道该听谁的。要是袁绍不听谁的,那人就在背后煽风点火,散布不满。沮授、田丰他们确实都这样做,最过分的时候,还在战斗的关键时刻,公然不服从军令。

    咱们拿许攸投降这事儿说说,审配和许攸俩人在内部掐架,袁绍该帮谁呢,审配还是许攸?结果,审配这个留守后方的家伙,趁着许攸在前线,对许攸的家人下手了,许攸一怒之下就投降了。反过来想呢?要是许攸把审配惹毛了,审配会不会也投降?这种事,袁绍根本防不胜防。作为一个领导,要是手下员工都不靠谱,那你怎么做、怎么选,好像都是错的。

    老板在哪些事儿上该听员工的,哪些事儿上得自己拿主意,这可是个既全面又头疼的问题,不能光靠看结果来倒推。要是光说不听下属建议这点儿,曹操到了晚年,做得比袁绍还绝。

    最后,咱们聊聊袁绍那个爱出主意却拿不定主意的事儿。就像黄泥巴糊在裤裆上,不是屎也让人误以为是屎,袁绍就是这么个倒霉蛋儿。袁绍后来败了,人家就说他“满脑子想法,可哪个也没实现”。要是袁绍能像曹操那样混出个名堂来,那他肯定就被夸成英雄豪杰了。你看曹操,宛城一战搞出大乱子,放走刘备关羽留下祸根,徐州屠城得罪一片人,赤壁之战被打得落花流水,汉中之战又给刘备当了回背景板……可有人骂他吗?大家只觉得他有性格。

    其实,要说布局策划,袁绍比起曹操来,还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瞧瞧他这辈子对付政敌的那些招数,他啥时候亲自下场见过血呢?杀宦官,是何进出的手;灭何苗,是让弟弟袁术带着何进的人干的;除掉董卓伪政权派来的使者,是小弟王匡干的;想解决掉反水的老朋友张邈,还想让小弟曹操去背黑锅;后来王匡想跟他划清界限,他就让泰山士族和曹操去摆平……没错,全都是借别人的手来办事,典型的当权者套路。

    咱们聊聊袁绍这一辈子的决策吧。打公孙瓒那会儿,他为了稳住墙头草刘岱,连老婆孩子都豁出去了,只求刘岱别刁难他的小兄弟曹操。等曹操拿下整个兖州,势力越来越大,跟吕布、陈宫、张邈在兖州打得不可开交时,袁绍却来添堵,先要曹操的家人当人质,后又占了兖州周边的地盘。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后,袁绍又忙着跟兖州周边的势力套近乎,给曹操使绊子。官渡之战前,他还拉拢了曹操西边的张绣和南边的刘表。大战快开始了,他先让徐州的刘备去拖住曹操,然后才出兵。开战后,他正面猛攻,还派刘备偷袭曹操后方,骑兵切断曹军粮草。乌巢被偷袭时,他又派张郃他们去攻打曹操老窝,想来个围魏救赵……你说说,他哪个决定不对劲了?

    袁绍这家伙其实挺有本事的,但话说回来:计划赶不上变化嘛。袁大爷您的运气确实差了点,也别太抱怨了,像您这样的人,哪个时代都不少见。同时期的荀彧、刘备、诸葛亮,运气也没比您好多少。算了,世态炎凉,树倒猢狲散是常有的事。懂您的人自然会懂,不懂的人,您说啥都没用。毕竟,最后是您输了嘛。

    最后,让我们来个大胆的猜想,要是袁绍能活得跟司马懿一样长,那袁绍和曹操这对英雄豪杰,到底谁会最终变成历史的笑料,还真说不定呢。大家不妨再重新想想整个过程。

    关于袁绍,人们有说不尽的评价,希望大家能弄明白两件事:这些评价都是谁在什么场合下给出的,以及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评价袁绍,背后的意图和目的是啥?

    比如说,曹操原先是袁绍手下跟得最久的小弟,结果在官渡之战时,把袁绍贬得一无是处。那么咱们得琢磨琢磨,袁绍要是那么差劲,曹操你为啥还一直跟在他屁股后面混呢?你“挟持”了汉献帝后,开始得意忘形,怎么袁绍一吓唬你,你就立马服软了?到了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你曹操一辈子要强,咋就想跑回许都,自己先打退堂鼓了呢?

    咱们说了这么多,并不是想给袁绍找借口,就是想把自己知道和认为的真实情况分享给大家。袁绍确实也有不少缺点,他有点像是那种富家子弟,做起大事来却怕这怕那。就像在官渡之战的重要关头,他本该亲自带兵去攻打曹操的老窝,这样一来,张郃可能就不会在战场上投降了,那他和曹操也就是换了个地方打仗,谁输谁赢还真不好说。

    为啥袁绍会“想做大事却又怕死”呢?这说到底,还是不同身份的人对自己这条命的看法不同。那些一无所有的人,反正也没什么可失去的,就更容易豁出去,也就是说,处境差的人更敢玩命。这算是争斗里头的一个小小的规律。想想看,你每天吃得好、喝得美,还有老婆孩子热炕头,事业有成,家底殷实,你还会去街上跟人打架拼命吗?

    最后,跟袁绍说句话:袁大爷,您安息吧。要是您真想当个名垂千古的大佬,那就得坦然面对那些历史上的“坏话”,因为得到和付出总是相等的。输了就是输了,您就接受现实吧。

    想跟所有读者,不管你们是不是爱凑热闹的,说一声:我猜青山肯定特别迷人,青山大概也是这么想的吧。历史这东西,不管咱们能不能看懂看透,它都在那儿摆着。能从历史里学到啥,悟出啥,其实得看自己肚子里有多少墨水。千万别硬逼别人接受你的想法,不然最后可能会发现自己才是那个“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成了小丑”的人。就像我,有时候也觉得自己挺像个小丑的。